0755-86212290
工作日 9:00-18:00
彈性福利平臺:員工對薪資內在的心理要求
2021-10-28 17:47
經常有做薪酬管理的朋友問我:我們企業規模小,不能給員工行業最高工資。怎樣才能讓大家工作充滿活力?事實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在職場上,很多人認為只要多發錢,員工滿意度肯定會高,但實際情況不一定。
因為工資水平與員工的熱情不成正比,包括留下。也就是說,工資不高,員工積極性高,愿意長期為企業服務。
因為員工不僅關心收入,還關心另外兩點:一是他的待遇比別人公平;二是工資支付的過程和方法是程序的公平。
結果的公平性通常是基于是否滿足個人需求是否平等對待的原則。三個方面:
第一,社會比較。員工通常與企業以外的人進行比較,如原同事、同學、朋友等,從自己和他人的位置、場景等,進行自我收入評估。
第二,水平比較。這是員工最關心的比較。研究表明,當一群員工同質性高,私下熟悉,工作關系密切,熟悉彼此的差異時,如果他們的報酬差異很大,通常低待遇的人會影響工作熱情,更容易離開。
第三,自我比較。工作績效提高了,能力提高了,公司的年限增加了。工資能漲嗎?能否看到透明規則的薪資晉升渠道?如果在這些方面不能滿足員工的需求,也會降低工資的激勵。
程序的公平性取決于如何支付工資。假如只是拍頭決定,決定多少工資完全取決于老板的隨意性,即使工資額度再高,恐怕也很難得到員工的滿意。如何實現程序公平還有三個方面:
首先,崗位值是否根據崗位評估來確定?
第二,是否根據績效考核確定工作人員能拿多少錢?
第三,是否根據明確的晉升標準照明確的晉升標準確定?
追求結果的公平性和程序的公平性是員工對薪酬的內在心理要求。在薪酬設計過程中,企業不僅要考慮制度的設計和薪酬金額,還要深刻理解和細致照顧分配背后的員工心理。
最后,還有一個影響員工積極性和留下的問題,也是決定薪酬水平的間接問題,需要企業關注。
這個問題是企業發展。只有企業能夠保證可持續發展,員工才有高度的積極性和愿意為之奮斗的基礎。否則,其他設計再完美,也無濟于事。
如何保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因素很多,但一定不要陷入行動慣性陷阱,企業要特別注意。
行動慣性陷阱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唐納·薩爾在《成功》中采用紀登斯的雙重結構化理論(注: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提出,意思是人們采取行動創造持久的社會結構,這種持久的結構會反過來約束人們未來的行動)來發展他的行動慣性理論,指出當企業面臨外部技術、市場或制度環境的變化時,然而,過去成功的方式現在并不一定有效,導致許多過去表現良好的企業陷入所謂的行動慣性陷阱,阻礙發展,甚至破產。
因此,企業必須因時而變,薪酬制度的設計也是如此。
免責聲明:
本網站內容部分來自互聯網自動抓取。相關文本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或發布人自身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或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郵箱:zhouyameng@vispract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