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6212290
工作日 9:00-18:00
企業用什么員工福利可以留住Z世代人群?
2022-11-01 13:57
每一批新一代員工的出現,都體現了新時代獨特的特點和需求,也給企業管理者帶來了新的啟發和思考。積極響應新一代員工的需求,無疑是企業與時俱進的契機。Z所謂Z世代員工,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統指互聯網接收.即時通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科技產品影響很大。
一.Z世代畫像
●人口規模:2.26億以上(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
●年齡:95后+00后,已經或準備進入職場的Z世代,目前年齡在21-26歲之間,
●興趣:非常廣泛,特別熱衷社交.視頻和網購。
三個活躍標簽:明星.動漫.游戲
五大典型時尚人設:
二.Z幾代人的就業觀
隨著年齡的增長,Z幾代年輕人也逐漸進入工作崗位(數據顯示,這一比例接近一半,見下圖),但隨著新力量的加入,更多的比如“招工難”.“管理難”.“頻繁跳槽”.“裸辭”就業問題開始慢慢出現。面對如此自由不羈的Z一代,企業如何突破吸引和留住他們的困境?
在Z世代人看來,他們認為一份好工作的標準并不是唯一的。在獵聘中,關于獵聘的標準。“如何定義好工作”在調查中,25.4%的受訪者表示,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公司.興趣(18.1%)和專業(15.6%)。對于想知道的招聘內容,73%的受訪者優先考慮工資和軟福利。這些數據表明,年輕人非常直接,不羞于談論金錢。
不同代際求職決策因素不同
其他研究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根據特許公認的會計師公會(ACCA)與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聯合發布的《生生不息:Z根據世代和會計行業的未來報告,渴望快速進步.靈活性與工作生活平衡.高薪和重要職位是Z一代最重要的三個職業發展要素。
報告還顯示,在中國,對雇主吸引力的研究,Z世代選擇高薪、高福利的受訪者分別占52%和50%。可見Z世代非常重視薪酬福利,是絕對現實主義者。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似乎可以對Z一代的就業觀進行初步的畫像,TA他們是一群對自己的職業發展雄心勃勃、高度關注薪酬福利的年輕人。TA他們既不像70后那樣擁有70后“愛拼才會贏”草根奮斗精神;不像80后,為了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而盡量妥協;喊著“躺平”的TA看似調侃,實則透露的是,TA他們更追求自我和自由,抵制職場缺陷的價值主張,如無意義的996。
三.企業破局之道
畢竟,未來屬于年輕人。那么,面對Z一代的新青年,企業需要如何應對人才管理呢?
1.改變招聘方式
除了傳統的網聘.校招.內推等手段,直播招聘.微信朋友圈招聘.微博招聘等新的招聘手段也在興起,Z一代是最被新事物吸引的群體。要解決企業吸引他們的困境,就必須抓住他們的喜好,制定最有效的招聘手段。Z世代對社交.短視頻.高度關注直播,高度依賴高效便捷的在線體驗。如果企業有條件支持,不妨嘗試當前時尚的招聘手段:直播招聘.視頻面試.預入職管理等。
2.構建培訓.激勵掛鉤的“成就體系”
Z幾代人出生在全球互聯網和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的信息獲取.學習習慣.時間分配不同于過去,因此企業在響應快速發展的需他們的培訓模式,以滿足他們對快速發展的需求。坐在培訓室里參加培訓,這種單一的學習方法對Z一代的吸引力和效果非常有限。他們更喜歡獨自在線學習,注重成就感,希望立即得到認可的反饋。因此,企業可以設計培訓系統和激勵系統,并有一套“成就值”積累機制。
3.反思企業文化,杜絕無意義的996
Z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直接.實在.real,過去,70/80/90后的價值觀很難得到他們的認可,他們更容易被符合自己價值觀的企業所吸引。雖然年輕人一直在喊“躺平”,但這從來都不是年輕人的問題,而是企業管理的問題。企業經理需要明白,加班是企業發展的結果,而不是企業發展的原因。企業越來越強大,業務源源不斷,員工必須加班,企業給予合法補償,屬于員工積極為事業奮斗。“老板沒下班我也不能下班”加班文化,甚至企業直接在規章制度中實施996周。這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加班,不僅剝奪了員工的休息時間,而且還在違反勞動法的邊緣進行了測試。因此,企業應從消除低效加班開始,注重提高年輕員工的工作效率,通過業務培訓快速進步。這是滿足企業效益和Z一代就業觀的正確做法。
4.全新的人性化員工體驗
無論從Z世代追求尊重.從自我實現的需求出發,或者從技術變革和新市場格局帶來的挑戰出發,企業目前面臨著迫切的轉型,需要打造靈活的產品.多元化、可持續的員工隊伍。要實現這一點,企業需要徹底改變對員工的看法,比如IBM在“HR3.0時代”在闡述中,企業應將員工從可用資源轉變為需要關注的資源.需要保護.需要培養的資源。關愛通研究院也有一些方法供您參考。我們認為,新時代員工的需求涵蓋了健康.關懷.成長.在價值觀的四個維度上,企業應該從這四個維度全面考慮員工的需求,最大限度地給予反饋,這種維度應該得到充分考慮“給予”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即從員工體驗的角度出發和設計。
免責聲明:
本網站內容部分來自互聯網自動抓取。相關文本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或發布人自身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或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郵箱:zhouyameng@vispract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