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5-86212290
工作日 9:00-18:00
國家人社部稱索取加班工資期限一年 老百姓盼工作中有尊嚴
2022-08-31 16:08
即將來臨中秋節、十一國慶,共歇息10天;假期加班加點,薪水咋算。
中秋節連休三天,十一國慶再休七天,有些人譽為其為“史上最牛繁雜假期”。假期加班加點,工資怎么算?記者采訪了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同志。
國家法定假日和休息天加班工資優化算法不一樣
依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0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從9月18日至10月10日,休息天12天,工作日內11天。在其中,9月19日(星期日)、9月25日(周六)為中秋佳節調離的上班日,9月26日(星期日)和10月9日(周六)為十一國慶調離的上班日。中秋假期為9月22日、23日、24日,十一假期為10月1日至10月7日。
據了解,“二節”的暑假能夠細分為兩種,各是國家法定假日和休息天。9月22日(中秋佳節)、10月1日至3日,這4天是國家法定假日。9月23日、24日及其10月4日、5日、6日、7日,這6天為休息天。《勞動法》第四十四條要求,法定節假日分配員工加班工作的,首先應分配調休,不可以調休的,則須付款不少于的工資200%的工資報酬。法定休假日布置員工加班工作的,應此外付款不少于的工資300%的工資報酬。推行輪班制制的,法定休假日工作中按加班加點解決。因而,4天國家法定假日加班費是按照3倍算,不要以調休替代。6天休息日加班,首先應分配調休,不可以調休的,然后按照2倍結算加班費。
加班費的數量又該怎樣明確?國家人社部的這名領導介紹說,勞動合同書上對薪水有合同約定的,按不少于勞動合同約定的員工自己所屬職位相對應工資待遇明確。在實際換算時,員工還要掌握相對應規則。通常情況下,用人公司分月發放薪水中不包含休息天薪水。現階段,員工全年度月均工作天數和上班時間分別是20.92天宇167.4鐘頭,員工的日工資和小時工資按此開展換算。
計算方式為:國家法定假日加班費=月基數÷21.75天×300%×加班加點日數,休息日加班薪水=月基數÷21.75天×200%×加班加點日數。比如,假如某員工月薪2000元,用人公司分配在其10月1日加班加點,因為當日歸屬于法定節假日,所以其加班費為:2000(元)÷21.75(天)×300%×1(天)=275.86(元);假如用人公司分配在其10月7日加班加點1天而且不能調休,因為當日歸屬于休息天,所以其加班費為:2000(元)÷21.75(天)×200%×1(天)=183.90(元)。
索取加班工資期限一年
加班工資什么時候派發?據了解,國家法定假日的加班工資必須要在下個月發放工資時兌付,對于休息天的加班加點,企業能選分配調休,那如果在六個月內不調休的,則需以現金方式付款加班工資。
無法得到加班工資的員工,一定要向勞動監察部門或撥通12333社會保障熱線電話實現投訴。相關部門特別提示,一些員工沒拿到或拿不全加班工資,卻不敢舉報投訴,挑選離職后再追討。可是,該項勞動爭議仲裁也是有期限的,一般不超過一年。
自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施行至今,員工提起訴訟向用人公司追償加班工資的案子大幅增加。為催促用人公司規范化管理,正確引導員工恰當行使權力,最高法院此前頒布《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律條文要求,員工認為加班工資的,應該就加班加點事實的存有擔負證明責任,但員工有證據證明用人公司把握管理方法加班加點客觀事實存在的證據,用人公司未提供的,由單位擔負不好不良影響。
加班工資,不可以滯留在黑板上
每一年十一國慶前,網絡上,同事間都是會互相關心地問道“會出現加班工資嗎?”“加班工資有多少個?”在今年的依舊如此。
國家法定假日得到加班工資是員工的一項支配權,但總體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員工要法律維權,通常代表著丟“工作”風險。在法治建設亟需提升的環境里,員工要法律維權,極有可能耗時耗力卻因小失大。與其相匹配,用人單位侵權行為的代價卻只不過是判刑補領加班工資,再加點罰款。博奕成本比較嚴重失調,讓不少員工選擇放棄針對權利的爭得。
因而,在員工和用人單位博奕的天平上,必須政府部門甚至各界人士對這種失調做出糾正,根據“歪斜維護”,讓員工挺起腰桿,工作中得更加有尊嚴!最高法院近期公布的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確定了在“加班工資”異議中,用人公司也承當相對應證明責任,是保護勞動者權利的一項發展。
從目前看來,能從三個方面下手。最先,必須在法律方面為員工打造出一個高效便捷的維權平臺。次之,必須有關行政機關提升工作管控,不會再讓新《勞動法》局限在“司法責任制”,增加違反規定人力成本,促進用人公司嚴格遵守法律規定勞動標準。第三,充分發揮公會功效,為勞動者維權給予最堅強的后盾。
加班工資不單單是一筆搞清楚賬,對更多員工而言,希望此項“寫在紙上的權力”,可以看在眼中,取得手里,甜上心頭。
吳雪
由來: 人民日報網-人民日報新聞
免責聲明:
本網站內容部分來自互聯網自動抓取。相關文本內容僅代表本文作者或發布人自身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或立場。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處理。
聯系郵箱:zhouyameng@vispractice.com